成都七月出台的房产新政,其中一条看似低调的规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原则上不再新建安置房”,转而要求大力推广房票安置,正悄然掀起更大的波澜。这绝非一地孤鸣,一场围绕“房票”的城市更新与去库存行动,已在多地实质性铺开。郑州作为近年来的积极倡导者,其尝试已被证明有效引导拆迁需求进入新房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更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在内的核心城市,都开始尝试或深化房票政策应用。政策思路的转向清晰可见:告别以往棚改货币化直接发放现金的模式,房票更像一种更精准引导的工具,旨在将动迁居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直接引入商品房市场,既能帮助地方政府节省安置房建设成本,又能盘活存量住房资源,目标直指化解当前突出的住宅库存压力。
“房票”并非全新概念,但此时发力意义重大。 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购房凭证,由政府发放给符合条件的拆迁户,凭此可在指定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等。厦门在这一领域提供了最新且效果显著的参考样本。厦门明确原则上不再新建安置房后,其政策不仅将房票可购买的房源范围大幅扩展至全市范围,涵盖了新房、二手房(住宅、商业、办公、车位甚至可对外销售的通用厂房),甚至还允许在满足一定人均居住面积要求或购买二手房时,房票可以在亲属间转让流通。这些创新举措极大增强了房票的灵活性和市场接受度。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五月,厦门已开具的房票总额达到145亿元,实际使用率高达88%,直接带动了约65万平方米的新房销售面积。这份成绩单生动说明了政策创新的巨大潜力。放眼全国住宅市场现状,库存压力构成了推广房票政策的关键背景。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数月有所下降,但截至六月底,总量依然保持在7.7亿平方米的高位。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差异,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尚可接受,约为13个月左右,但众多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则漫长得多,普遍需要超过30个月的时间才能消化完毕。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部分城市,如武汉,在推行房票的基础上,还配套了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比如对购买“团购房源”的居民给予每平方米2600至3000元的奖励,显著提升了签约率和去化效率。这种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印证了引导需求的必要性。
从地方财政视角审视,房票也被视为缓解资金压力的有效途径。传统模式中,政府需要投入巨资新建安置房项目,成本高昂且回收周期长。而房票则打通了拆迁补偿与开发商库存之间的通道,部分减轻了政府的垫资压力。例如,昆明推出的房票方案就设定了6个月的有效期限,这旨在促进拆迁户尽快在市场上购房,从而促使短期内的需求集中释放,加快资金周转。成都新都等区也有意探索房票金额至少不低于传统货币补偿金额80%的模式,余下部分再补充现金,意在保障拆迁户基本权益的同时控制财政支出。7月底注册资金高达50亿元的“四川省城市更新集团”成立,更被外界解读为未来有力支持房票制度运行、承接城市更新任务的重要实体。对于众多被拆迁安置的居民而言,政策的变迁也带来了居住权利的提升可能。相较过去被动接受指定位置、户型的安置房,如今更广泛的房源库,像广州那样允许购买全市的新房,给予了他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能够根据自身的工作地点、子女教育需求和生活便利性来挑选更适合的居所。上海的青浦等区域,则率先尝试允许房票进行部分转让或联名使用,这种流通性的创新尝试进一步提升了拆迁资产的灵活运用价值,无疑是一项进步的探索。
当然,成都之前几个区域试行的房票政策,效果并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主要受到两方面制约。其一是最初划定的“房源库”限制过严,通常只限定了在本区范围内购买指定的新房项目,选择面相对较窄,限制了居民的购房热情。其二是购房奖励机制吸引力略显不足,虽有例如天府新区对于用房票购买新房者给予15%房票金额作为奖励的做法,但对比厦门对在房票核发后6个月内购房的提供额外5%奖励、7-12个月内购房的给予2%奖励的政策,在时效激励上略逊一筹,未能充分激发购房紧迫感。面对这些现实挑战,成都新政已明确释放出优化升级的信号。最直观的可能方向就是参照厦门等地的成功做法,极大地扩展房票可购买房源的范畴,允许其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涵盖更多区域的一二手房源及商业配套,甚至车位,打破原有狭隘的区域壁垒。更深一步看,增加房票自身的流通价值,例如在特定条件下允许跨区转让交易,可能成为激活城市外围如青白江、简阳等区域楼市的强大动力。将房票制度的深化执行与“四川省城市更新集团”的资金支持和运作能力相结合,无疑将为整个链条注入强心剂,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地。
然而,任何重要改革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与争议,房票的全面推广也不例外。一个核心忧虑是可能加剧区域市场分化的趋势。如果房票能够自由选择购买区域,大量拆迁购买力涌向核心地段的热销楼盘,短期内可能会对这些区域的房价形成支撑,甚至产生局部的上涨压力。郑州在政策初期就曾遇到类似的市场反馈,需要后期动态调整。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也是重要考量因素。有观察指出,像义乌这样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其计划发行的房票规模看似可观,但实际占地方基金性收入的比例可能有限(如研究显示仅为3.7%左右),其后续兑付能力和扩容空间受限于地方财力。展望未来,房票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地方政府处理城市更新、拆迁安置与化解住房库存这三者关系的逻辑链条。短期看,它是纾解全国7.7亿平方米商品房高库存量的一剂“定向药”。长远考量,这项政策如果运行顺畅,有潜力推动中国房地产从依赖大规模开发-征收新地的循环,逐步转向聚焦城市内部空间更新提质、激发存量流通与品质消费的新模式。深圳等城市已开始探索房票与商业地产去库存相结合的实践。更加前沿的设想是探索“房票+”的复合应用,例如洛阳探索由政府收购合适的存量住宅直接转为保障房或安置房源,降低持有成本;甚至更大胆的跨区域结算构想,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探索广佛同城区域内的房票结算可行性,这将极大推动城市群协调发展,破解核心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发展瓶颈。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