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法采矿 共同犯罪 引导侦查 打击黑色产业链 规范化办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符某良,系江船经营者、运砂船主;
被告人孟某胜,系某码头经营者;
被告人徐某林,系负责联系盗采海砂和运砂船主的中介人员;
被告人符某友,系江船经营者、运砂船主;
其他8名被告人基本情况略。
2021年2月下旬,被告人符某良、孟某胜等人明知采砂方未取得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证及采矿许可证,仍纠集“豫信货13269”“江海洋1699”等货船的船主被告人符某友等人,通过被告人徐某林与非法采砂人员(未到案)联系,约定需要的海砂数量和购砂价格,指定运至孟某胜经营的码头卸货后,销售牟利。2月26日,符某良等人驾船至福建省闽江口附近海域,使用事先约定的民用甚高频频段进行联络,在指定地点与采砂船过驳非法开采的海砂后返航。3月5日,“豫信货13269”“江海洋1699”等货船行至长江口附近水域被上海海警查获。经检测评估,查获的海砂重量为84,633吨,价值合计502万余元。另查明,2020年10月至案发,上述人员曾运输、销售盗采的海砂11航次共14万吨。
【检察履职情况】
2021年3月6日,上海海警局对本案立案侦查。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根据管辖,第一时间介入侦查,就证据收集提出意见。针对涉案船只和人员较多、作案地点跨度大等问题,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督促侦查机关及时收集固定犯罪嫌疑人间的微信记录、转账记录、通话记录、行船轨迹等客观性证据,引导侦查机关追捕了中介人员徐某林、销赃人员孟某胜。2021年6月,侦查机关以符某良等人涉嫌非法采矿罪,移送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审查起诉。经审查,检察机关认为虽然非法采砂人员没有到案,但在案证据证明涉案船主、中介人员等明知采砂人员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和海域使用权证,仍与非法采砂人员串通,商定购砂数量和价格后,前往收购、运输、非法倒卖牟利,其行为已涉嫌非法采矿罪。其中,提起犯意、负责组织的船主和参与程度高、获利多的股东均应认定为主犯;仅负责驾驶船只、指挥过驳海砂但不参与分红的船长、管事应认定为从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5号)认定,受雇从事一般劳务仅领取正常工资的19名船员不构成犯罪。通过深挖细查犯罪线索,结合账本、码头卸货记录、银行交易记录、航行轨迹,以及补充调取到的涉案船只海事行政处罚记录等证据,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追加认定符某良等12人既往运输及销售盗采海砂11次的事实。2021年9月至12月间,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先后对符某良等12人提起公诉。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非法采矿罪,分别判处12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一个月至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不等,合计并处罚金63万元,追缴全部违法所得,涉案海砂拍卖款予以没收。
为进一步依法规范办理案件,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会同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和浦东、宝山等5区的海警局,组织召开侦检联席会议,就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办案协作机制和有力打击非法采砂犯罪达成共识,制定并通过了《非法采砂犯罪取证指引》,对盗采海(江)砂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固定、审查和认定标准作了进一步规范。
针对本案暴露出的问题,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在宝山罗泾码头、上海海事职业学院的海员培训班,向船运从业人员宣讲非法采运海砂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后果,号召船运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从事运输作业。
【典型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建筑用砂需求量大增、价格暴涨,非法采砂已逐步从内陆河道向海洋蔓延。在高额利益驱使下,盗采海砂人员和一些航运从业者分工配合,形成了“采—运—销”一体化黑产链。他们反侦查能力强,常采用“采运分离”“即采即卖”方式实施犯罪。一些采砂人员不能到案,而运砂船雇佣的船员流动性强,往往给侦查取证带来不小的困难。
为依法打击盗采海砂犯罪黑色产业链,检察机关能动履职,深挖细查,将职业化、团伙化非法采砂作为重点打击、从重处罚的情形,积极引导侦查机关全力抓捕盗采犯罪利益链条上的不法人员。检察机关根据在案证据,认定运输人员、中介人员和收购人员与盗采人员间的沟通不是单纯收购、转移赃物的意思联络,而是主动提出非法采矿、强化同案人非法采矿犯罪决意的行为,应以非法采矿罪追究刑事责任。办案中,检察机关结合各层级参与者身份作用以及获利情况,区分共同犯罪人员的参与程度,准确认定主从犯,确保罚当其罪。为更好提升办理打击盗采海砂犯罪案件的质效,检察机关加强与侦查机关的沟通,及时出台指导规范侦办案件的文件,为推动此类案件常态化、规范化办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