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发布

2025-04-28    来源:元宇宙数字资产NFT研究发展中心

在日前举行的西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艺术金融论坛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委员、鞍山师范学院教授刘晓丹发布了《2024年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该报告由西安美术学院等机构联合编制,系统梳理了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为业界描绘了一幅转型升级的关键图景,并预计2025年将成为数字艺术金融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水岭。

1745826817318.jpg

报告指出,中国艺术金融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遭遇瓶颈的过渡期,数字化不再仅仅是赋能手段,而是逐渐成为了驱动艺术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化场景的构建正在重塑艺术金融的业态、风险管理模式、价值发现能力以及整体生态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将艺术金融划分为传统与创新业态、数字化业态两大类。其中,数字化业态的比重在2024年已占据三分之一,并预计在2025年逼近总量的一半。这一趋势表明,数字艺术金融已不再是边缘补充,而是成为了重塑行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


在对未来规模的预测中,报告指出中国艺术金融整体规模在经历2015、2016年的快速增长后有所回落,但自2020年起已形成新一轮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将创历史新高。其中,数字化业态的增幅远超传统与创新业态,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在数字化业态内部,非同质化代币(NFT)和数字艺术资产是贡献最大的组成部分,但预计2025年数字艺术资产的贡献将超过NFT。


报告同时指出了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三大阶段:传统艺术金融、创新艺术金融、数字艺术金融,并强调数字艺术金融的主导作用将愈发明显。报告内容也强调了数字化发展对传统与创新形态艺术金融的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报告建议:

应围绕数字艺术资源的价值发现这个中心,来进一步建构数字艺术金融的学理基础;并以数字艺术资产为中心,来不断建构数字艺术金融的学科体系。


需要大力建设艺术金融发展战略智库,完善政策体系,培育有利于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开展艺术资源鉴定评估及鉴证溯源体系及其支撑体系建设; 开展多元化融资,促进艺术金融的产品服务创新;建立健全规范艺术金融产业的相关法律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基于诚信机制与信用管理,努力建构新形势下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文化体系。


报告强调,2025年将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行业将实现从数字化赋能到数字艺术金融主导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数字艺术资产的交易、数实结合的交易模式将成为创新的主战场。


在创新发展中,除了主体业态的发展以外,艺术金融科技及支撑服务体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报告还指出,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呈现消费市场与投资市场二元结构,大众消费侧重文化文创产品,高净值人群关注资产配置,金融机构需要通过综合性服务平台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政策规范方面,报告认为,监管沙盒等机制的推广,为数字艺术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国家战略与监管完善为艺术金融提供了制度保障,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能够赋能生发新生态与新形态,丰富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业态,提升产业管理与治理的效率与透明度。


信息原文详见:《2024年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发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