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团委倾力主办,法学院学生会外联部与学术部联合承办,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鼎力协办,2024“律联·律理共鸣”知识产权法讲座在昌平校区正式举行。北京办合伙人、国际业务部主任冯超律师受邀作为主讲嘉宾,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付继存副教授以“裁缝还是设计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知识产权归属之辩”为主题,共同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付继存副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对AI生成内容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深刻见解。他通过细致分析腾讯新闻写作软件等案例,探讨了独创性在知识产权法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独创性的贡献者应被视为著作权人,而AI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其最终的著作权应归属于做出独创性贡献的用户。
之后,冯超律师分享了主题演讲《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现状及美、日比较研究初探》,从法律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AI生成内容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案例和发展趋势。冯律师从中国法院近年来作出的四个里程碑案件进行了详细评述,对其中“腾讯诉盈讯科技案”、“菲林诉百度案”“春风送来的温柔案”等重要案件进行了分析,就其中涉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的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作品的侵权责任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冯律师还特别对比了美国法院在“黎明曙光”案(Zarya of The Dawn),“天堂入口”案(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视觉艺术家对Stability AI等集体诉讼案”等案件,对中美在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认定方面采取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人工智能的“工具论”和“作品独创性”认定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最后,冯律师还对日本政府近期发布的《AI时代的知识产权研讨会中间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冯律师对其他法域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问题的现状及其对我国司法保护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
讲座过后进入圆桌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两位嘉宾就AI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判断、权利归属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两位嘉宾一致强调,AI技术的发展对法律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律界必须不断适应技术发展的步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理论与实践的观点碰撞中,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对AI技术在法律领域应用的认识,而且为法律专业人士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如何在法律框架内适应和规范AI技术的发展。讲座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法律界、技术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对话,以促进对AI技术法律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有效解决。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构建一个更加健全、公正、透明的法律环境,以支持AI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