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推动相关事业迈上新高度,一场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的专题论坛,7月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太和智库、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北京中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产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论坛期间,来自行政、司法、高校、企业等多个领域的嘉宾,发表了富有洞见的主题演讲,演讲内容深邃而广泛,吸引了人工智能产业及知识产权行业的数百名专业人士参与。
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行政及司法机关的相关领导莅临本次论坛,并致辞。
随后,来自司法机关、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实务界的多位嘉宾进行了精彩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以“工具还是作者— —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为主题,进行精彩分享。他认为,人工智能系统在现阶段只能被界定为人类创作的工具,不宜将其作为法律主体拟制为作者或者创造者。进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即使具备独创性,也只能是人类的创作,而非机器的创作。
泰国中央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法院法官丰缇蓬 ·桑特拉桑蒂克的主旨演讲从国际视角出发,结合具体司法实践案例,讨论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法律边界,从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保护,到人工智能的发明人身份问题,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副主任万勇,从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检察办案力度、深化综合履职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检察工作。他表示,知识产权检察工作如何保护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创新,是时代赋予检察工作的新课题。检察机关将不断努力探索、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保护质效,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刑事合规风险提示》。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全面梳理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在刑事合规风险,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等领域逐一提示并详细解读,通过发布提示的方式,旨在引导和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健康发展,为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汇聚了产学研领域的智慧力量,深入研讨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进关系,取得了丰硕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知识产权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赋能作用,促进新时代数字经济的稳步发展,努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北京典范,为此贡献出卓越的力量。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