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阶段汽车排放法规:演进、差异与对策

2025-11-05    来源:燃动未来

下一阶段的全球汽车排放法规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其核心已从单纯的尾气污染物限制,扩展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排放的综合管理。欧盟的Euro7、中国的国七、以及美国加州和联邦的新标准,均体现了这一趋势,首次将刹车磨损、轮胎磨损等非尾气排放和动力电池的耐久性纳入监管范畴。


欧盟和中国正逐步引入更为严格的真实驾驶排放(RDE)测试与车载监控系统,以确保车辆在实际使用中的排放合规。美国联邦政府采取“技术中立、性能导向”的路线,设定总体减排目标,而加州则通过强制性的零排放汽车(ZEV)销售配额来加速电动化转型。值得关注的是,日本采取了一种“多元技术”策略,在推动电动化的同时,也积极投资合成燃料(e-fuel)技术,为内燃机提供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法规,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经济挑战。内燃机车需要集成更复杂的后处理系统,以应对严苛的排放限值和真实工况测试。非尾气排放的控制则要求产业链,特别是刹车和轮胎制造商,进行根本性的材料和设计创新。虽然满足新规的成本高昂,且可能转嫁给消费者,但多项研究表明,由此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效益远远超过成本投入,这正是监管机构推动变革的根本驱动力。


一、全球排放法规演进的背景与趋势

1、从“管尾气”到“管全程”的范式转变

新一轮全球汽车排放法规的核心变化,标志着监管思路从传统的“尾气控制”向“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排放管理”的深刻转变。过去的排放标准主要关注车辆在实验室特定测试循环(如NEDC或WLTC)下的尾气表现。然而,下一阶段的法规(如欧盟Euro7和中国国七)则旨在弥补这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将监管范围扩展至车辆在真实世界中的全部环境影响。


这一范式转变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法规首次将非尾气污染物(如刹车和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纳入型式认证和监管范围。根据欧盟的规定,所有新车都将受到刹车颗粒物(PM10)限值的约束,同时轮胎磨损也需进行单独的型式核准测试。其次,新规对车辆的耐久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例如,对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动力电池,设定了在5年或10万公里内保持80%储能性能、8年或16万公里后不低于72%的最低性能要求。此外,车载诊断系统(OBD)和车载油耗监测(OBFCM)的监控范围被扩大,并要求具备无线数据传输能力,以实现更精准、全面的排放监控。 


这些变化表明,监管机构正将汽车制造商的责任从车辆销售环节延伸至整个使用周期。车辆的设计、材料选择、系统耐久性和售后服务都必须以环境影响为核心进行考量。这种更全面的监管方法旨在确保车辆在日常行驶中的实际排放水平与法规要求相符,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


2、政策路径的趋同与分化

尽管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在下一阶段的排放法规上存在显著的路径分歧,但在一些关键的监管理念和技术方向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首先是管理理念的趋同。多个区域都将真实驾驶排放(RDE)作为核心监管手段。欧盟的Euro7标准将降低移动平均窗口(MAW)的功率阈值,以捕捉更多低负载和低速工况下的排放。中国国七标准也致力于强化真实环境下的排放管控,并研究进一步扩大RDE测试范围和取消冷启动状态的界定。此外,对非尾气排放的关注也成为全球共同趋势,从欧盟到印度,新法规都开始将刹车和轮胎磨损作为新的污染物源进行管理。同时,以企业车队为单位进行平均排放管控也成为主流,巴西的PROCONVEL-8和中国的国七均引入了类似的企业平均排放或积分管理机制。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技术路线上,各区域存在根本性分化。这揭示了各国在平衡环境目标、产业优势和消费者需求上的不同战略考量。


美国联邦EPA vs.加州CARB:美国的政策制定呈现“双轨制”。联邦环境保护局(EPA)发布的2027年及以后车型标准,采用“性能导向”和“技术中立”原则。这意味着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从先进燃油车到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任何技术路径来达到总体减排目标。与之相反,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则采取“技术强制、销售配额”的路线。其《先进清洁汽车II》(ACCII)法规强制要求车企从2026年起逐年提高零排放汽车(ZEV)的销售比例,并最终在2035年达到100%。由于《清洁空气法案》的“177条款”效应,目前已有十几个州采纳了加州的法规,这使得加州的市场策略实际上影响了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汽车市场,迫使车企必须采取双轨制策略以同时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法规要求。 


这种全球法规路径的分化与趋同,对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复杂的挑战。制造商需要具备高度的战略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市场的独特要求,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共同的技术发展方向。

......


全文详见:下一阶段汽车排放法规:演进、差异与对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