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省R市连续多年致力于养老服务供给端、需求端和服务端三端共同发力打造“R有安养”高品质养老服务体系。R市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是Z省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打造出“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上级医疗机构”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2023年4月,课题组选取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研究个案,针对R市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N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访谈。通过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N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个案展开讨论,为社会企业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实践和经验借鉴。
01 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
2018年,N街道G社区卫生院院长通过招投标形式获得了原G社区公办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权,创办公建民营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助力政府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中心优先满足政府保障对象(如特困、失能、高龄老人等)的需求,并向其他老年人提供市场化养老服务。
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为本街道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家庭照护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等。由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民营企业负责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中心具有公益性服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特征。养老服务中心可容纳120余名老人入住。
2020年以来,为解决床位紧张和老人急需照护的现实问题,养老服务中心启动了家庭照护床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已经设置3个服务站,年居家照护服务超150人。养老服务中心以服务老人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孝心、爱心、贴心、细心为服务准则,促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相融合,线上、线下医养服务相融合,个性、共性医养服务相融合,弥补了养老机构与家庭各自独立提供服务的不足,实现特色托养、居家康养、暖心医养的社会服务目标。
N街道负责人介绍:“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G社区卫生院的投资者是同一个民营企业家。院长是一名热心养老事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新乡贤,是R市探索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社会化养老问题的先行者,先后获得R市各类先进称号,2021年,被授予Z省“敬老、养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2020年底,养老服务中心针对床位供不应求的现状,出资给老人(有家庭照护需求的)做简单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创新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试点工作,以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将服务中心内专业化养老服务延伸到老人家中。
2023年5月,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被纳入R市长期护理保险协议定点机构,街道老年人的居家医养费用得到进一步保障。”
02.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
1. 政府购买服务和服务市场化相结合,有力促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大部分养老床位面向社会开放,老年人护理方案随护理等级变化而变化,根据护理等级、服务频次、服务时长、服务内容等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养老服务中心依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医养需求评估结果,定制个性化、专业化照护服务方案。部分床位供“五保户”等特定老年人群托底养老,由政府购买服务。
在此基础上,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除了出资给老人做简单适老化改造外,还将商业养老服务费用降低至市场平均价的70%左右。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兼具普惠型养老事业和市场化养老产业性质,充分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打破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过度依赖政府的现状。
2. 机构、社区、居家医养服务相融合,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面向街道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建构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相融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服务中心采用定期评估的方法,将老人分为三个等级,进而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一级、二级护理的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养老;三级护理的老人居家接受家庭照护服务,卫生院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
服务中心与G社区卫生院合作,将医疗资源延伸到老人家中,实行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并与R市红十字医院康复科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老人居家接受简单护理及生活照料,若护理等级提高,可转送养老服务中心接受专业化养老服务,有医疗需求可以及时转到社区卫生院住院治疗;若出现突发状况或罹患重疾,则通过养老服务中心开通的医疗救助绿色通道,转送至上级公办医院治疗。
养老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常驻的养老医护团队,医护团队由养老护理员、来自社区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社区志愿者组成,为高龄、失能等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机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N街道15分钟服务圈外还有老年人需要家庭照护,但居住的地方距离养老服务中心太远,目前养老服务中心人手不够,所以没有继续接单。
现在家庭养老照护费用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比住养老机构每人每月2000多元要便宜一半,如果请家庭保姆每月需要五六千元费用,老年人经济压力更大。”
1. 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资源赋能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医养服务相融合。
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依托R市“R有安养”智慧平台和“镇街排摸+平台下单+机构接单”服务网,联合社区、家庭,打通需求端与供给端,提供更便捷、精准、专业的智慧居家医养服务,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
智能平台和智能设施24小时远程监护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包括血糖、心率、体温、血压、跌倒、走失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养老服务中心将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家属,为老人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养老服务中心还根据社区对老人能力的综合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家庭照护服务方案,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
利用社区服务平台推动老人智慧化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和教育,解决数字鸿沟难题,提高老年人群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能力和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借助社区宣传居家医养服务的创新做法,提高街道辖区内老人家属和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信任度和接受度,提高社区卫生院的居家医养家庭签约比例,促进居家医养服务快速发展。
03 当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培育过于依赖政府。
在调研中发现,Z省R市以《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导,加快家庭照护床位规范化建设,给予全市低保低边老人和社会老人每张床位最高3000元的建设补助及每月最高800元的服务补助。
从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运行现状来看,各养老服务中心较好地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康运行并有做大做强的意愿。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需求激发不充分,部分家庭过于依赖政府经费补贴和服务购买,当家庭照护试点期结束后,老人即使有后续需求也不愿意自费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R市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政府主导,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政府的优惠扶持和政策保障,服务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存在社会资本把脉老年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不强等问题。
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居家医养服务边界不清晰、医养服务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居家上门医养服务也缺乏规范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监管机制。
在调研中发现,R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设施设备操作规范、人员资质要求以及服务流程要求等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印发的《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的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团队具有低端劳动密集型特征,医疗护理等专业化人才队伍力量较薄弱,队伍发展并不稳定;全市各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基础家政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服务、医疗巡诊服务、转诊陪伴服务以及居家医疗服务等,中医药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家庭病床医疗服务等项目供给频次则不高。
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
在调研中发现,R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及其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和老年人的空间分布不匹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覆盖盲区;社区护理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与使用率不高并存;15分钟服务圈外的老人家庭照护需求未开发,适老化改造覆盖面仍需扩展。
此外,社区在老年教育特别是养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培训方面力度不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宣传不够,导致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家庭照护模式的知晓率、信任度、接受度不高。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