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18种探索模式

2025-01-03    来源:养老产业研究

一、“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大养老+小医疗”型

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都采用这种模式开展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服务。该模式存在明显的缺点:内部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养老机构直接住院的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只有医务人员的工资给养老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持。 


2. “医疗养老并重”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新建的医疗和护理机构或医院转变为养老机构或护理机构,强调医疗和护理的平等发展。新建的大型养老机构同时建设综合性医院或护理机构,实现医疗和养老金的平等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剩余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通过开设老年专用病房或直接转化为护理院和康复中心,提供医疗保健相结合的医疗服务。


3. “大医疗+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大多是大型医疗机构新建的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措施,在医疗机构内新建了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4. “大医疗+小康复”型

这种模式大多是大型医疗机构新建的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科室或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大部分是在原有医疗机构增加康复维护功能,建立医疗、护理、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5. “两院一体”型

大多数模式是由当地乡镇卫生中心托管和运营地方政府建设的养老院,乡镇卫生中心和养老院实现“一体化”,或由乡镇卫生中心直接建立新的养老机构,实现医疗与护理的结合。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资源除照顾好“五保老人”外,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此模式是对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激活医养资源供给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


6. “医疗保健一体化”型

在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护理医院和养老院,实施医疗、健康、护理的综合经营。该模式的优点是,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患者从卧床不起独立行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可以获得康复治疗服务,还可以获得养老服务。康复出院后,一群人可能会在养老机构长期居住,机构的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这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医疗保健结合模式。


7. “个体诊所+小养老”型

这种模式一般由个体诊所组织。前厅为诊所,后厅为小型家庭养老金。诊所的医生和护士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聘请1-2名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


8.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型

该模式是指不具备设立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附近具有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主要是一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并将养老机构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到养老机构提供整体医疗外包服务,或“整体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医疗保健双方都有明确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双方都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合作。


9. “养老机构+绿色医疗服务通道”型

该模式是指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优先考虑住院、远程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


10. “大养老+小医疗+绿色医疗服务通道”型

这种模式是养老机构首先建立一个小型医疗机构,如卫生室或诊所,并与其他大型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养老机构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对于一般的医疗问题,养老机构应自行解决,当有较重患者时立即转移到合作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十种“机构养老”医疗护理结合服务模式,前七种为“一体化”模式,第八种、第九种为“嵌入式”,第十种为“混合式”。前八种医与养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九种为松散的医养结合,第十种为半松半紧。 


二、“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老年人日托中心”型

日托中心设施可在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共享使用,资源配置效率高;一般送到“老年日托中心”的人大多是“一体多病”,这些人需要更多的医务人员提供服务,这种模式可以更多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同时,只有医务人员承担相应的服务,老人的孩子才能更放心、更多地把老人送到老年人日托中心。


12. “社区医疗设施共建共享”型

将养老服务设施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如农村幸福院与卫生室同步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建设。通过同步建设,一步到位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


13. “专业养老经营机构 老年人日托中心”型

由大型专业养老机构托管老年人日托中心,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日托中心的闲置资源。


14. “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型

这种模式往往是社区建设了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了开展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所开展的服务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较少。


15. “村卫生室 +农村幸福之家”型

由村卫生室托管运营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 


三、“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

16. “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服务机构”型

该模式需要为家庭老年人配备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控老年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将老人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实体医疗结合养老机构或实体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老人子女;实体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监测数据制定服务计划,并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要,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医疗康护、消防安全、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相关服务。


17. “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型

该模式是开展家庭医生合同服务活动,促进家庭医生服务,与有需要的老年人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同服务。签约对象可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优质诊疗服务、准确预约转诊服务、保健指导、疾病干预、家庭床位、健康管理等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卫生管理服务。


18. “居家养老+长护险中的家护服务”型

这种模式是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失能老人平时在家由家人提供生活照料,由长期护理保险指定医疗机构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庭护理”服务。相关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资金提供。目前,这种居家养老模式目前主要针对享受长护险的城镇职工。虽然很受居民欢迎,但社会成本很高,医务人员往返医疗机构和居民家的时间成本也很高。与失能老人入住在养老机构的“医护”相比,资源配置效率较差。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医养结合的大型机构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提供延伸服务,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个层面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一体化发展的智慧型医养结合模式,得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