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卜的PPP

2023-09-25  作者:周江  来源:在险峰

前段时间,原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落马,其中一条落马原因很特殊,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走形变调,加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制造金融安全隐患。这显然是他在做PPP中心主任任上的作为导致的。


PPP本来是带着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使命来的,反而成了加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这听起来多少带点黑色幽默。

PPP是发源于英国的舶来品,本意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能补充政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的不足,又能够利用社会资本的运营管理能力,提高项目稳定性和收益率。


实际上,PPP项目有三种收益模式,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和使用者付费,仔细想想,这里面其实只有可行性缺口补助更符合PPP项目的本意。


如果完全由政府付费,社会资本的管理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但又不是收益可以完全自平衡的项目,否则,就不需要采取PPP这么麻烦的模式,社会资本自己直接投就可以。


实际项目运行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截至2022年11月,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在库项目就有14万个,投资额高达21.1万亿,规模巨大,从2017年开始使用者付费项目出现断崖式下跌,近三年只有6%左右,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在59%左右,政府付费项目在35%左右。


政府付费项目由于会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2022年出台规定,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PPP项目。


2023年6月审计署公布,发现部分PPP项目存在入库环节审理不严、履约环节不诚信、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项目损失浪费等问题。

这也直接导致了PPP项目的直接暂停,2023年3月前后,PPP项目暂停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至今未能重启。截至2023年9月12日,财政部PPP中心官网显示,目前系统仍在持续升级改造中,查询功能和登录入口暂不开放。PPP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


如果我们站在社会资本方的角度来看,PPP这一模式是极具诱惑的。首先,一般来说,PPP项目金额非常大,社会资本投资方一般会作为项目的总包方,当期就可以确认收入和利润,并且能够按合同拿到进度款,其次,PPP项目在融资上有巨大的优势,如果是民营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但是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项目相对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再次,项目建成后形成的资产,社会资本方可以获得数十年的稳定收益,这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现实有时候是很残酷的,问题主要就出在资金上面。对于民营社会资本来说,虽然合规的PPP项目能够拿到融资,但资本金还是需要自己出,在很多时候项目合规性文件没有具备的时候,往往需要自己先行垫资建设。在PPP项目火爆的时候,社会资本方往往需要跑马圈地,做大规模,保持竞争优势。这就会使得很多资金实力一般的民营社会资本在资金上捉襟见肘,加之,随着一批PPP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实际运营的效果与当初论证的存在较大差距,政府隐性债务压力加大,PPP项目并不算刚性债务,因此,PPP项目的政府付费首当其冲成了被拖欠的对象。由此得来的启示是,还是要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PPP项目原本是为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而推出的,如果还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支付收益,相当于缘木求鱼。


很多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民营资本也坐了一回过山车,转型PPP业务的东方园林,业绩高歌猛进,一度把实控人何巧女推上了中国福布斯女首富的宝座,好景不长,2018年债务危机爆发,只得将控股权卖身给朝阳区国资委,至今没缓过来。无独有偶,在污水处理PPP项目领域大放异彩的碧水源也只能卖身给中交集团,才算度过危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