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应对突发事件和长期发展挑战的能力。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物理耐性和抗灾能力上,更包括了其管理、空间、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适应与恢复能力。
《意见》提出了多项任务,涵盖了从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再到智慧住区和智慧建筑等多个领域,重点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通过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视频监控、安防设备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实时监测基础设施运行状态,保障城市安全。这一举措尤其重要的是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提供智能化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2、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推动智能 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交通效率。通过5G+车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支持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多场景应用。此外,发展智慧停车、智能物流配送和应急物流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3、发展智慧住区和智慧建筑
在住宅、商圈等生活场所实施智能化改造,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推动智能信包箱、智能物业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房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房屋安全隐患的数字化监控和治理,确保住宅及公共建筑的抗震、防火等能力。
4、提升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
加强城市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共享,推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这将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城市在面临灾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够进行快速评估和反应,提高城市空间的韧性。
5、数字家庭建设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家庭的智能化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通过智能家居产品的普及,保障电力、水、气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使用,提供健康监测、环境监控等智能服务,提升家庭生活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为应对未来城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的城市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