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首页 关于我们 专业领域 行业领域 专业人员 新闻资讯 法律研究 品牌机构 泰云3.0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订阅下载 CN EN JP
×

扫码分享

法律研究

非法放贷新司法解释解读:2年内放贷10次就一定构成犯罪?

2019-10-23    浏览次数:1420

201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非法放贷意见”或“意见”)正式生效了。该“意见”一出,网友瞬间炸开了锅,尤其“意见”第一条更是让有过借贷经历的人瑟瑟发抖,难不成2年内借钱给别人10次就构成犯罪,就要坐牢?其实不然。

 

首先,该意见开篇明确了出台背景,即“为依法惩治非法放贷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秩序与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因非法放贷诱发涉黑涉恶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显然,老百姓之间的正常合法的民间借贷并非该意见的惩治范围

 

再来看看意见的重磅炸弹第一条:

 

其中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该款规定了两种情形下放贷构成非法经营罪。情形一: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情形二: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主体显然不包括自然人)。情形二笔者暂且不谈,主要分析一下情形一。

 

情形一共有四个条件,根据上下文规定来看,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中:

 

条件一——“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该“国家规定”根据(法发〔2011〕155号)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该国家规定范围比较窄。笔者试着检索了下有关民间借贷或者非法借贷的“国家规定”,基本没有明确的自然人借贷的“国家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基本没有明确的细则性“国家规定”。其中,(银保监发〔2018〕10号)明确了信贷规则,即“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法释〔2015〕18号)规定了合法民间借贷与非法借贷的红线,即年利率36%。值得一提的是,该两个文件皆非“国家规定”,只能作为参考。

 

条件二——“以营利为目的”。该条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很难去判断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老百姓之间没有利息的民间借贷,一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条件三——“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该条件估计会成为判断是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条件,根据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即2年+不特定多人+10次以上,其中根据意见第四条,多人排除了亲友与单位内部人员。

 

条件四——“情节严重的”。这又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化。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情节严重的”与意见第二条“情节严重”并非同一概念,意见第二条针对超过年利率36%的“情节严重”第(三)项,个人非法放贷对象累计在50人以上”与第一条的“2年+不特定多人+10次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不能直接把意见第二条作为第一条“情节严重的”情形。

 

综合该四个条件,老百姓最为担心的情况:如果自然人2年内以24%以内的年利率向非亲友与单位内部人员的不特定多人借贷10次,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笔者认为不构成!此种情况当然可能“以营利为目的”,也符合“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甚至也可能构成“情节严重的”,但并不违反”国家规定”(因缺乏明确的国家规定,实际上年利率超过36%也很难说违反“国家规定”,至少现阶段很难认定违反),即使参照非“国家规定”的(银保监发〔2018〕10号),2年10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


总的来说,该意见有很多尚需进一步解释、明确的地方,不过自然人也不必恐慌,该意见打击的是非法放贷,只要是合法的民间借贷(年利率24%以内,非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即使2年内达到10次向不特定多人借贷,笔者也不认为构成犯罪。而自然人2年内达到10次向不特定多人借贷,且年利率超过36%,就要小心了。

 

 

注:

1、(法发〔2011〕155号)全称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中“国家规定”的有关问题的通知》。

2、(银保监发〔2018〕10号)全称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

3、(法释〔2015〕18号)全称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Copyright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蜀ICP备09019152号-3